“以一笔之管,拟太虚之体”管窥
- 时间:
- 2024-10-02 04:35:41
- 发布者
- admin
摘要: “以一笔之管,拟太虚之体”管窥
“以一笔之管,拟太虚之体”管窥
文/砚楷、画/砚楷
中国画所追寻的绝非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浅显临摹,而是穿透表象,触摸到那深藏于宇宙间的生命精神,领悟天地旋律中蕴含的神秘奥义。
“以一笔之管,拟太虚之体”,这一笔,似是轻描淡写,却能勾勒出万千气象;“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一墨,仿若随性挥洒,却能成就天地的奇妙华章。这般不懈的求索,已然成为传统国画的共同追求。
中国画的诞生,深受《易经》的滋养与润泽。《易经》中所展现的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恰是国画表现的坚实根基。在构图的形式上,国画选择了最简捷、最便捷的方式——笔墨之式来呈现。笔墨,这神奇的素材,笔法的灵动多变,墨法的浓淡干湿,它们有机地组合交织,便能衍生出无尽的变化。
物有阴阳两面,通过各异的笔法、墨法以及笔势的千般变化,得以巧妙地展现。创作时,借笔墨之式构建对立元素,使其和谐共生。从一个层面到另一个层面,不断地融合归一。凭借笔墨形态的组合架构,营造出运动与平衡的态势,让画面充满勃勃生机。在调配诸多相对元素的比例与协调中,赋予其节奏之美,让心灵的节奏掌控画面,与大千世界的生命节奏相互呼应。国画所表达的,绝非仅仅是物象的表面,而是其内在的深邃灵魂。
那些达到通透境界的画师,能够将宇宙那绝对的生命精神,融入自己的内心,升华为主观的生命精神,并通过作品展现出来。使得客观作品中所呈现的生命精神,与宇宙那绝对的生命精神完美契合。这,已然成为文人画师的普遍追求,更是国画的本质所在。
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于传统文人画的追求,始终未曾停歇,仍需传承与发扬。因为在传统文人画的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仿佛如造物主一般,能够创造出一个与大自然生命秩序同构的世界。这正是国画笔墨形式得以展现的真正原因,亦是笔墨的价值所在。
当我们欣赏诸位大师的画作,便能对国画的表现手法有更为形象而深刻的理解。那些通透的画师,能够效仿天地的法则,通过笔墨的形式,在表现冲突与协调、运动与平衡、节奏感的过程中,契合天地之道,感受其中的愉悦,并奉献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表达。
虚谷的《秋林逸士》,借秋林的斑斓与逸士的风姿,展现出林木粗细的变化、曲直的对比、纵横的交错、疏密的错落、刚柔的交融,成就了一种结构之美。这种组合在相对元素的变化与协调之中,营造出一种节奏感,这便是虚谷所渴望表达的秩序之美。白石老人灵动的虾,仿佛在清澈的水中嬉戏。刚柔并济,虚实相生。虾须的纤细与灵动,虾身的圆润与饱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如此和谐统一。这是在冲突中寻求协调,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在变化中展现节奏。徐悲鸿的骏马图,气势如虹。笔墨的挥洒,将骏马的矫健与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那飞扬的鬃毛,有力的蹄子,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动感与平衡。这是对生命的赞歌,是对天地间力量与速度的诠释。
吴昌硕的花卉,笔墨厚重,色彩浓郁。花朵的娇艳与枝干的苍劲,相互映衬。每一笔都饱含着生命的热情与坚韧。这是在动静之间,寻找和谐的音符,是在浓淡之中,谱写生命的乐章。
中国画,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是情感与天地的交融。它以笔墨为舟,在艺术的海洋中航行,探寻着生命的真谛,展现着宇宙的奥秘。在这漫长的艺术之旅中,我们应怀着敬畏之心,传承中国画的精髓,让这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中国画是一首无声的诗,宣纸上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是一曲悠扬的歌,在墨香中传递着心灵的声音。中国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心灵深处永远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