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史记

清苑·郭棻和康熙《保定府郡城图说》

时间:
2024-07-09 19:54:21
发布者
admin

摘要: 清苑·郭棻和康熙《保定府郡城图说》

清苑·郭棻和康熙《保定府郡城图说》 

吴蔚

       郭棻与保定教育

       清代康熙年间,被康熙皇帝誉为“北方才子”的内阁学士郭棻写了两篇关于保定城市面貌的文章,一篇是描写保定市郊环境的《保定府郡境图说》,一篇是描写保定城内建设格局的《保定府郡城图说》,郭棻此文名为《保定府郡城图说》,但文在图不存,使我们了解了清代康熙年间保定城建的具体情况。

       文中首先讲了保定府郡城的重要地理位置:“出京师广宁门,行三百二十里,郡是已郡。北郭长三里许,五十余上,居居究究,恒千余户,四民悉业焉。”接着讲昔日繁华景象:“衡宇刹观相鳞比,古榆新桑相荫映。壮矣哉!今荒如寂如矣!”文章从城北门开始写起:“由之而入拱极门,郡北门也,东西多绰楔,郡世家率族居于此故。”

       我们在文中,见到了有关保定东、西大街的文字记载,在《保定府郡城图说》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税务司角可西也、西大衢也。南北门第与北衢同。”“衢”者,路也,就是“街”的意思。“西大衢”就是西大街,这是目前从文献上能够看到的有关西大街最早的、最明确的记录。句中的“北衢”即北大街。我们再找一找南大街和东大街。文中还写道:“(大悲阁)后为汉寿亭侯庙,由庙门而西不十弓,曰税务司角,旧税课署,今民居矣!地则庄岳间也。直而亦不十弓,则丛胜楼,即元平章张柔横翠楼故址,今谯楼矣!”又写道:“丛胜楼直南可里余,即南城迎熏门。”上文清楚地告诉我们,从税务角(今东、西大街十字路口处)一直往南,不远就是丛胜楼(后俗名鼓楼),从丛胜楼再一直往南,大约有一里地就到了南门。显而易见,从税务角到南门是一条较直的大街,郭棻虽然没有写出这条街的名字,但此街正是延续至今的南大街是毫无疑问的。至于东大街,上文中说到税务角以西是西大街,那么,税务角以东到汉寿亭侯庙,再往东到东门这条街呢,郭棻也没有写这条街的名字,但根据我国以方位命名的传统习惯,既然有了西大“衢”(街)和北大“衢”(街),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名称自然就是南大街和东大街了。因此,我们断定,保定东、西大审形成在明末清初,最晚不过清康熙,那时候,保定城内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四条街为主干大街的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了近四百年,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清·郭棻《保定府郡城图说》

清·郭棻

2

       出京师广宁门,行三百二十里,郡是已郡。北郭长三里许,五十余上,居居究究,恒千余户,四民悉业焉。衡宇刹观相鳞比,古榆新桑相荫映。壮矣哉!今荒如寂如矣!

       由之而入拱极门,郡北门也,东西多绰楔,郡世家率族居于此故。行里余,直当大悲阁后,金、元时建者,高百寻,甍栋四翼,铃铎千古,为郡钜观。后为汉寿亭侯庙,由庙门而西不十弓,曰税务司角,旧税课署,今民居矣。地则庄岳间也!

       直而南亦不十弓,则丛胜楼,即元平章张柔横翠楼故址,今谯楼矣!郡犹传为古迹之一,楼洞门行者衢其下,折而西则有坊,题曰《熙朝俊彦》,书明万历以前登科名也,今已颓。

       不数十武,北为郡治,守以下如丞,如倅,如司李,如幕僚胥吏宅焉!而治之南向者,曰莲花池,元张弘范凿渠引水,由西城而绕其第放之,使从南北水门出者,此其渟滀处也。今渠堙而水犹滓,栽柳种荷,为郡守宴游地。池之北有轩,曰娱清轩,轩后曰万卷楼,故郡藏书几万卷,今无书有板,板亦阙落不全。池之南有亭曰“临漪”,四虚而敞,夏受荷香,秋受苇翠,春冬或不至焉。

       府治左右有坊,左曰“师帅”,右曰“保釐”,表职守也。更西而大宁左卫,废矣!旗纛庙存也。庙西为大宁都使司署,今为城守参将府矣!亦两坊:曰“都南屏翰”,曰“冀北干城”。

       更西右卫,今曰左卫。守备署之更西,断事司,今曰司狱司,不复西矣!或折而北,或折而南。折而南者,不数武仍西,则总理刑名道署在,已改故易州兵备道行署者,西且止。

        于是,再即丛胜楼折而东,射可激矢,地为清苑县儒学,有两坊,坊额曰“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更东有高台,台中空四达,俗呼“穿心楼”,上祀文昌星君,为儒学起吉星者欤!

       再东,而庐旅依依,然风日黯淡,远于市阛,近于城墟也。禁旅所驻防处也。

       丛胜楼直南,可里余,即南城之“迎薰门”,门北之左设郡学宫、卫学宫,两学共一庙,规度阔壮,古柏未凋。

        再东,则禁旅驻防处。门北之右建永宁寺,俗曰南寺,亦禁旅驻防处。寺之殿与钟鼓楼犹为僧有。

       西虽不止于是,而亦止于是,西皆禁旅驻防处也。门再北不数弓,折而西,亦不数弓,有门有坊有栅者,清苑县治也,丞、薄、尉署各在治中,簿则废也。再西里许,直冲铁五道庙,不可复西。即西而南,惟净土寺尔。

       折而东,即府卫学宫后,所由达于金台驿者也,至驿而亦不可复东,东由金台驿,西抵铁五道庙,迤北则官署,则民居,迤南皆禁旅驻防处。从庄岳之间计之,郡之南畔略尽。

       税务司角可西也,西大衢也,南北门第与北衢同。衢中北折,城隍庙街也,再中此折,贡院巷也。直西迤北,为总理钱谷道署,署之左为古金台书院,今不书院矣!

       南面为旌忠祠,杨忠愍公祠也。稍西而北折,复稍稍西,巡抚都察院在焉。昔建麾,今建牙者也,逼城之西北隅矣!

       立乎总理钱谷道之前而西望,屹屹言言者,西城之“瞻岳门”也,城之北畔亦略尽也。

       合而图之,北与东,人恒静,缝掖也,荐绅也,老农老圃也,贫也,迂也;南与西,人恒动,胥也,隶也,卒伍也,商贾也,劳也,譁也。惟最南一横地,兜鍪丽日,云锦嘶风,雄将之雕弧,猛士之大羽,日席地而讲武焉。

       诗云,子曰:有御侮聚而托处于兹。

1

       郭棻与保定教育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皇帝采纳大学士卫周祚的建议,下令各省编修通志。同年,清代第一部直隶省志——康熙《畿辅通志》开始议修,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编纂。直隶巡抚于成龙、格尔古德先后监修,延聘翰林编修,保定人郭棻任总纂。郭棻一生著作很多,最著名也最有价值的还是他主纂的“三志”,即《畿辅通志》、《保定府志》和《清苑县志》。《畿辅通志》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全书共四十六卷,二十二门,虽然该志成书仓促,多有疏漏,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未予著录,《四库全书总目》未设专条,但此志是河北省创修的第一部通志,是研究河北省地方史最早的综合性资料。而郭棻《保定府志》(清康熙十九年(1680)刻本)和《清苑县志》(清康熙十六年(1677)刻本)成为清前期近200年间保定重要的历史文献。

       为倡兴教育,郭棻两次捐资办学,开馆课士,并亲自莅学督课,为保定培养造就了一批人才。雍正、乾隆两朝保定士子登科者,多出郭棻门下,因而保定人们送给他一个亲切的绰号——清苑夫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