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史记

古城保定城市水系漫谈

时间:
2024-05-31 17:46:37
发布者
admin

摘要: 古城保定城市水系漫谈

古城保定城市水系漫谈

庞宏杰

1


保定府引水入城图。(康熙22年《畿辅通志》)

2

府河水运。(资料片)

3

西环城水系。 庞宏杰 摄

       保定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代这一带就有人居住,战国时期燕昭王在今城东建广养城,西汉元溯五年筑柏陵城,自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设置清苑县,此地始出现城邑。一般来说,古代修筑城池都与水有关。

       在宋代,保定是与辽国交界的边陲之地,此地也是赵匡胤的祖籍所在地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在清苑县设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改清苑县为保塞县,保塞军升为保州,同时修筑保定土城墙,营建城内建筑物,统一修建营舍1500余处,开挖护城河,引河水入内,不仅增强了城市的防御功能,而且方便了水运。到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李继宣任保州知府时疏浚一亩泉河,筑城浚壕,造船200余艘运粮物,保州城已经具备了城市规模和功能。

      公元1213年,蒙军攻陷保州,进行大规模屠城,城池尽毁,成为废墟。公元1227年,元张柔由满城迁至保州旧城,修城关,划市井,置官廨,定民居,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工作,建成东、西、南、北4条大街为主干道的交通网络。引泉入市,开挖新渠,引鸡距泉、一亩泉水入城,建护城河,在城内开凿柳塘、西溪、南湖、北潭、云锦等湖塘,使城内水面面积达十分之四,这不仅解决了居民吃水问题,而且为城市带来了无限生机,使保州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到了明代,从战略需要出发,为增强保定防御能力,保定土城墙改建成砖城墙,从此,城市成为了形制宏伟、功能齐全、既能防御又能进攻的砖质军事重城。在修建城池的同时开挖护城河,设立水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大部分城墙被拆除,而城市水系格局并未发生很大变化。1963年大洪水后,为了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又建成了防洪大堤,把一亩泉河、侯河、白草沟串联在一起。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展,防洪大堤也改建成保定的环城水系。

       有城就有水,要搞清楚古城保定的水系可以从城外水系、环城护城河水系和城内水系这三个方面入手。

       保定城外水系主要河道是府河及其汇入河道。府河在《水经注》中称为沈水,又名清苑河,在宋代也有御河之称。府河水源主要有一亩泉河、侯河、白草沟等支流汇入,城北部护城河还有一条河道徐河汇入。一亩泉河在灵雨寺(现保定二中分校)一分为二,一部分入护城河,最后在天水桥西侧由南护城河入府河,另一部分直接入府河。这两部分再与黄花沟、金线河汇合,最终流入白洋淀的藻苲淀。

      历史上的保定市城区西部平原有一亩泉、鸡距泉、申泉、联宝泉、五花泉、黑龙泉、金鸽泉等大小20多个泉,各河串连起来就形成了一亩泉河。清朝初期,府河因年久失修,上游诸泉淤塞,河道水位下降,难以行舟。府河水源为一亩泉、鸡距泉等,水量并不十分充沛,汇入的侯河、白草沟只是季节性河流,如遇干旱年份,流入府河的水就更少了。当时水运是河道的重要功能,如何增加府河水量,水源补给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乾隆皇帝命吏部尚书刘于义会同直隶总督高斌查勘直隶水利,他们提出“引唐河济府河”的引水思路。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高斌大规模修治府河,利用广利渠引唐河水到曲逆河,并在方顺河分流处建通会、金线两闸,方顺河水自通会闸向北通白草沟,通过白草沟把唐河水引入府河,增加府河水源补给;自金线闸向南入金线河。“引唐济府”工程与现在的“大水系”有异曲同工之处。

       上世纪五十年代保定工业快速发展,地下水用水量急剧增加,到了六十年代,泉水干涸,一亩泉断流,保定河道被污水替代,往日的盛景不在。2000年后逐步实现引西大洋水库水入市,基本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2007年实现王快水库和西大洋水库通过大水系向保定、白洋淀联合补水,河道水质逐步得到改善。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现通水,保定水源得到了保证,彻底解决了保定市城市用水和生态用水问题。

      保定环城水系主要是指护城河,护城河沿古城墙外围绕城一周,北护城河还有徐河汇入,最后在南城门天水桥西侧附近与府河汇流。护城河通过城墙的水门与城内水系沟通联系。建国以后古城墙逐渐拆除,水门自然消失,但护城河还是保留了下来,遗憾的是市内通往莲池的河道被填,莲池活水变死水了。

       城内生产生活与环境用水以及雨水排放是通过什么渠道完成的呢?是水门。保定在张柔建城时规划修建通津、朝宗两水门,也就是西水门和北水门。西水门引鸡距泉水入市,北水门为排水通道。保定在明代修建砖城墙时设有4个水门,它们的位置都是在城门的左侧(在城门处往外看)。西水门在西城门南边,是唯一的入水口,另外三个水门都是向城外排水的排水口。南水门在南城门东边,城南之水俱由此出,入护城河,归府河。东水门在东城门北边,城东北侧之水由此出,民国时期废。北水门在北城门西边,城中部和西北部的积水皆由此排出。紫河套为通往北护城河的小河沟,后成为臭水沟,紫黑色,故名紫河套。光绪三十一年将河套填平,建成古物市场。

       城内水系是护城河水经西水门入城以后经西河引入市区。西河之水通过莲池西水门进入莲池,古莲花池是活水,莲池夏艳为古保定八景之一。还有一支从西河在荷包营分流,经三皇庙街(今体育场街)甘石桥进入淮军公所,然后流入西河坑,以使西河坑有活水补充。

       河水经过莲花池东出,越南大街至东城左回,由鼓楼西向北流经紫河套,出北水门入护城河,此河道废后由莲池经府学,出南水门入护城河。因众多的河道影响城内交通,遂将莲池以东的河道改为暗沟流出城外。1956年,西河的河道填平,变成了中新街,从此通往莲池的水断流,古莲池内也留下了至今800多年前的西水门。

       保定莲花池是保定水系的重要节点,是全国著名城市园林景观,以莲而名,以水而活。莲花池内原来是活水,也有三个水门,一是从西水门经东河引入莲池,二是东水门出莲池排入北护城河,三是后期建设的南水门,从莲池过慈禧行宫排入南护城河。

       解放后,由于城市的发展,西水门和南水门河道都悉数被埋入了地下。随着城市现代化供排水系统的完善,古城的4座水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老保定人常说“保定三步两座桥,东西长流水”“三山不显,四水不流,七十二座暗桥”,这说明保定的水多,桥也多,而且多是暗桥。还有甘石桥的说法,据说是因为桥下之水来自一亩泉,一亩泉水清冽甘甜所以叫甘石桥。经考证,保定古城有三座甘石桥,第一座是从莲池东水门流出过南大街的甘石桥进入东河,第二座是从西河引水经荷包营过三皇庙街流到淮军公所荷花塘,第三座是自莲池南水门将水引入所挖暗沟内,暗沟过菊胡同,再过东县街流到行宫内。

       近年来保定市大力践行“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原来的环堤河建成环城水系,71公里河堤已经成为保定国际马拉松赛道,为城市增添了灵动和活力。而与之配套的公园点缀其间,更是让这座“奥运冠军之城”“文化古城”活力四射、元气满满。现在环城水系二期工程正在实施,此项工程主要在市内沿府河打造新的景观带。这些工程的实施为市民健身休闲娱乐提供了极大便利,这里既是一条环城水系也是一条文化景观带。

       有了水城市就有了灵气。可以这样认为,原来的古城护城河为一环水系,现在以黄花沟、西环堤河和南环堤河组成的环城水系为二环水系,将来随着城市发展,也可以将漕河、界河、龙泉河和清水河形成三环水系,若将三个环城水系以及其中的公园、景点联系起来,活水源源不断,保定必将成为一个有灵魂、有底蕴、有文化、有活力、有灵气的现代化名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