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美文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时间:
2024-05-24 21:44:18
发布者
admin

摘要: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之一百一十三

安义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的红色源泉-遍布全国约20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班)》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了近2000名赴法、旅欧勤工俭学生,不但缔造了众多建党先驱、开国元勋,新中国的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实业家……,还通过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勤工俭学,为发展职业教育搞好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示范和红色基因库。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以及保定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班)是目前全国保留最完好的红色教育基地……。

      2019年北京市教育学会在纪念留法勤工俭学百年大会上,首次展示对留法勤工俭学研究的新成果——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即职业教育、劳动教育……。这一研究成果把勤工俭学、职业教育、劳动教育,校企融通、工学结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传播五四运动精神,发展职业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之路,提供了建国初期“双轨制办学道路”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成为勤工俭学、劳动教育,校企融通、工学结合的教育改革的综合体……。同年北京市教育学会推出“北方的红星”-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位于长辛店一中校园内的长辛店小红楼)成为北京职业教育德育基地。我们希望更多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班),在各地深入挖掘中,不断涌出,为党建引领 职教思政大课堂的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助力!

                            编者:于东平

                           2022年8月27日

       一、探索留学之路、精心组织、倡导安排赴法勤工俭学

       1912年2月,李石曾与颇有名声的革命党同盟会员们在北京成立“留法俭学会”。同时提出:“改良社会,首重教育,欲输世界文明于国内,必以留学泰西为要图。”“今共和成立,欲造就新社会,新国民,更非留学莫济,而尤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为宜。”

      1913年盛夏,孙中山发动的反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战争”被镇压,当时民主自由空气受到限制,由此留法事宜也被迫停办。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们,虽有不少被迫流亡海外,但仍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他们大力从事旅欧教育活动的同时,又积极参与反对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活动。

      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被迫流亡海外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相继回国,开始在国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经过艰苦的努力,留法预备学校和预备班在全国先后建起了二十余所。留法勤工俭学生赴法前,需要在国内进行必要的预备,学习一些法语和西方的生活习俗及一般的工艺技能,以便赴法后的交流,做工和学习。    

      1917年8月,李石曾率先在国内以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名义呈请设立留法预备学校,并很快得到北京政府教育部的批准。因李石曾的出生祖籍在河北保定,所以全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和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就诞生在保定蠡县今(高阳县)布里村和保定育德中学。    

      1917年8月,北京教育部批准了李石曾在保定城乡成立留法预备学校的呈请,育德中学立即印发了招生简章和说明书,面向全国招生。

      1918年,法国驻中国公使赫尔利参观育德中学,他对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的设立与办学情况十分赞赏,回北京后拨了一笔经费给育德中学,以表支持。当时,驻保军阀曹锟也曾拨专款资助留法预备班。育德中学用这笔专款改建了礼堂、饭厅、给实习工厂购买了几台车床。育德中学留法班的实习工厂分锻工、锉工、翻砂和机械等工种,每个工种分四组,各组学习内容,每周调换一次。当时,在保定师范的美国教员法斯特很敬慕育德中学的校办工厂,便赠给学校几台机器,所以育德中学校办工厂也曾叫过“法斯特铁工厂”。该厂曾生产过丁字尺、三角板、农民浇地用的水车、织布梭子等。

      当时,保定育德中学在全国教育声望很高,前来求学的学生络绎不绝。职教员:校长王国光、法文教员李光汉、科学教员刘仙洲(刘振华)。学习科目设23类。招收学生资格:学业初中文化水平、年龄18岁至23岁。学生名额每班为30至65人。学费每月3块大洋。书纸笔图器材自备。学业一年。毕业后有华法教育会安排,赴法留学工艺。     

      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四期毕业生共213人,赴法勤工俭学137人,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市,河北、湖南籍学生最多。1921年,因留法勤工俭学生们在法国的学习受到挫折,第四期学生未能赴法,至此,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高等预备班停办。    

      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从1917年至1921年6月,共举办四期,学制为两年和一年制,课程以法文为主,兼学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湖南班的李富春、李维汉、贺果、张昆弟、张增益、刘少奇等一批名人就读于该校。全国各地前来保定学习的赴法勤工俭学生络绎不绝,闻名遐迩。 

1

      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1918年6月20日,以毛泽东、蔡和森、创办的新民学会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召开会议,主题是向会员们提出建议,如何研究为救国寻求真理,向外发展的问题。到会的有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萧子昇等,会上,萧子昇宣读了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先生关于北京“华发教育会”正在组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来信,信中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与曾在法国留学的李石曾、吴玉章等人正在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其目的是去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输入西方文明,实行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现已在北京,保定办有留法预备学校,讲授法语和勤工俭学的基本技能。有志勤工俭学者,不拘学历,可以报名。有特殊困难者,还可得到华法教育会的赞助。这是有志青年出外寻找国家,民族及个人出路的好机会,希望新民学会会员前往北京参加留法预备班的学习”。萧子昇读完信后,接着蔡和森发言,蔡和森在湖南高等师范文科毕业,当时还没有正式工作,杨昌济先生曾是蔡和森的老师,杨先生的来信,蔡和森非常高兴。他说“寻求救国真理,是我多年向往的事。”蔡和森对毛泽东说,“虽然从严复、梁启超直到孙中山向西方学习,没有找到救国真理,但不等于绝了路,现在情况变了,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劳工政府,究竟他们是怎么取得胜利的,值得去学习。”接着他又介绍勤工俭学的起源,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于1912年,发起人是蔡元培,吴稚辉,李石曾,吴玉章等。1915年李石曾在法国巴黎开办豆腐公司,以“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1916年3月,组建华发教育会,法国欧乐、蔡元培任会长、李石曾任书记、吴玉章任会计。华发教育1916年3月,组建华发教育会,法国欧乐、蔡元培任会长、李石曾任书记、吴玉章任会计。华发教育会是留法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在全国的总办事机关。在会上,蔡和森的发言是最积极、最活跃,他是第一个报名去赴法勤工俭学的人。在会上,其他的新民会员也谈了一些出外学习的观点和看法,有的讲可以去日本,有的说可以去东南亚从事华侨教育等等。    

       通过大家的广泛讨论和争执,最后达成共识,会议的最后决定,还是按照杨昌济先生的信中提示,赴法勤工俭学。经学会研究派蔡和森到北京,和杨昌济先生取得联系,通过杨先生了解赴法勤工俭学的情况,毛泽东、萧子昇暂留长沙,发动广大青年,组织留法勤工俭学。蔡和森出发前,毛泽东对他说“学习与工作结合,储学与练习结合,是可大可久之业,赴法勤工俭学,给会友提供了机会,可惜,我有些困难,母亲重病在家,儿子不能远游”。如若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工作,解决生活费,同时又能在北京大学旁听,那就理想了。请你转告杨昌济老师,请他设法帮助。蔡和森满口答应,牢记在心。     

      1918年6月23 日,蔡和森从长沙乘轮船出发至汉口搭火车,在乘船途中,蔡和森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即兴吟诗《少年行》。

      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 乡国骚忧尽,风雨送征船。丗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 从事万里外,访友入文渊, 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虽无鲁阳戈,庶几挽狂澜, 凭舟衡国变,意志鼓黎元, 潭州蔚人望,洞庭证源泉。蔡和森这首诗正气凛然,慷慨激昂,充分展现了蔡和森、毛泽东等新民学会决心不辞万里,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力挽狂澜的崇高思想境界。    

      1918年6月25日,蔡和森抵达北京,首先拜访了杨昌济恩师,详尽汇报了毛泽东及新民学会向外发展的远见,杨昌济深表赞成。并建议蔡和森到保定蠡县布里村(今高阳县),留法预备学校工作,边教书,边学法语。经过杨昌济先生的介绍,蔡和森先后拜访了蔡元培、李石曾,详细了解了留法勤工俭学的事情,探知北京法文专修馆、保定育德中学高等留法预备班、法文长辛店工业班将在近期开学。并得知贫困的勤工俭学生也可以向“侨工局”商议借款,解决学生路费的问题,蔡和森经过多方的奔波和努力,争得了25名借款支助的名额,他把在北京的工作及时向在湖南的毛泽东、萧子昇、萧三、邹蠡鼎等人写信通报了联系的情况,希望他们在湖南青年界大力宣传,建议“将青年界全面煽动,望全省学子来京赴法勤工俭学”。      

      1918年还在北京、长辛店设立了高等法文专修馆,赵世炎、何长工等就毕业于此馆。1918年7月26日,毛泽东致信蔡和森提出“才、财、学”三者的关系,蔡和森非常赞同,复信给毛泽东“弟深以为然”。蔡和森在北京联系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的同时,在北大图书馆拜访了李大钊馆长,在交谈中受到很大启发,即复信给毛泽东“仿效列宁之所为,弟愿今日之中国,多出做事之人,其未做事时,稳立做事之根基,以才为基、以财为用、以学为体,此万事之业,不必忧其一时的无成,三年之内,务使我辈团体为中国之中心点”。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萧子昇率领湖南青年学生罗学瓒、邹里鼎、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陈绍休、熊昆甫、贺果、欧阳玉生、张增益等25人赴北京赴法勤工俭学。同年8月19日到北京,毛泽东暂住杨昌济先生家中,后来住北京“三言井”达半年之久。其他人们分散住往各处。南北的气候不同,北方天气寒冷,生活条件又很艰苦,有时八个人挤在一条炕上,两件保暖大衣出门轮换穿。据蔡和森讲“隆然高炕、大被同眠”。      在蔡和森、毛泽东经和华发教育会的多次协商和争取下,应得了华发教育会领导的支持,从中得到了5000元的经费资助,解决了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生的生活费用,经华法教育会同意,学生被分配到三个预备学校。以萧子昇,罗学瓒等六名学生被分在北京法文专修馆。

      1918年10月6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等从北京专程看望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高等预备班学习的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生和即日又刚从湖南来到保定的30余名转赴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下榻保定唐家胡同第一客栈。当晚,在保定的湖南学生李维汉、张昆弟、贺果等到第一客栈给毛泽东交谈来保定育德中学的学习和生活感受。毛泽东很满意,表扬他们带了一个好头。保定育德留法预备班的湖南学生贺果在日记里,详细记载了1918年10月7日,毛泽东等人专程从北京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的湖南学生,住在保定西大街第一客栈,毛泽东与湖南学生们一道参观了保定古城的市容市貌,绕古城墙走了一圈,在古莲花池合影留念。80多名学生被分配到保定育德中学和蠡县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贺果、刘少奇等就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高等留法预备班。蔡和森、唐铎、颜昌颐等在布里村,蔡和森在学习法文的同时,还担任该校的班主任和国文教员。当时保定的两所留法预备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普及全国17个省市,河北、湖南学生最多,有湖南班之称。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勃然兴起之时,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国内广泛传播,有志青年迫切要求去国外寻求救国之道,留法勤工俭学适应了这一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社会贤达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俭学在五四运动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在全国形成了规模的热潮。

      毛泽东就是为了联系留法勤工俭学事宜,才走出湖南奔向北京,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虽然没有赴法,但他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终抱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10月8日,毛泽东、萧子昇返京。10月10日,蔡和森带领30余名湖南学生赴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学习。

      蔡和森兼任该预备班的国文教员,同时学习法文。对生活庄重严肃,对同事和蔼可亲但不苟言笑,生活俭朴,南方的衣食住行和北方不同,在生活和工作中严于律己,经常帮助他人,非常受人尊敬。      

      由此,保定便成为中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发祥地。蔡和森为了给毛泽东在北京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经过奔波努力,使自己达到了言而有信,由此,毛泽东经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馆长那里工作,李大钊馆长任命他为北大图书馆第二阅览室管理员,负责接待、阅览登记和管理报刊杂志及打扫卫生工作,月薪每月8块大洋。

      毛泽东到北京之前,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就中国,还在研究《资治通鉴》的本源,毛泽东在与蔡和森的交谈中,初步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蔡和森、毛泽东在北京期间,阅读了李大钊的多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其中有篇《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的论文,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揭露帝国主义的本质是掠夺,作者欢乐地高呼:“人道的钟声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蔡和森读后热血沸腾,激情荡漾,他们和李大钊馆长的接触和交谈中,接受了李大钊所追求的人道主义、平和思想、民主主义的观点。蔡和森、毛泽东认真阅读了这类文章后,心情澎湃,革命斗志高昂,以实际行动及书信、作品和言谈中。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奔走呼号。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国内“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广泛传播下勃然兴起,在李石曾、蔡元培、吴稚辉等精心组织和倡导下,给有志青年去国外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提供了有利时机,在各地政府和贤达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进步社团和在野人士的积极参与中空前的规模和热潮。“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华法教育会”这三会的成立马上肩负起培养、输送和安置留法勤工俭学生的重要任务。

      1919年3月17日,留法勤工俭学生们,在华法教育会的组织安排下,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强烈愿望,在每次赴法所举行的热情洋溢的欢送会上,在高呼中法友谊万岁的情景中,赴法学生陶醉于报效祖国美好远景的想象中,远涉重洋,踏上了赴法兰西求工求学的航船。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全国形成了

      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高举“马列”旗帜,谱写运动新篇章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李石曾等人未曾想到,他们所鼓吹的攻读主义、无政府主义在留法勤工俭学生中的市场日趋缩小的同时,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呼声在留法勤工俭学生中的影响却越来越大。当华法教育会,宣布同留法勤工俭学生断绝组织、经济关系后,旅欧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却加紧了组织上的联系发展工作。具备了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的“中共旅欧党团组织”开始在留法勤工俭学生和旅法华工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中国共产党史、中国现代史以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史谱写了新的篇章。

      留法勤工俭学生中的进步青年,抱着振兴中华的目的,远涉重洋,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的青年也积极投身与这一运动。在逐步改变原倡导者们,因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限制和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工学实践斗争中,克服了分歧,坚定了信念。使运动成为以学习苏俄和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经验,学习马列主义;“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革命运动。

      1920年8月,蔡和森在给毛泽东接连写的三封信中,鲜明的提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主张和办法。蔡和森对国内建党活动以及在留法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建立共产主义团体,都提供了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史上,劳苦功高、功不可灭。

      1920年1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张申府受陈独秀书记委派,在欧洲筹建共产党组织。

      1922年3月,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和赵世炎、陈公培一起在巴黎成立了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法国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十七号”就是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住址和办公之处。也是留法勤工俭学生和旅欧华人的组织领导核心。

      1922年6月初,在法国巴黎西郊布隆涅森林召开了旅欧青年团成立大会,出席者有旅法、德、比等国代表18人,决定将新建立的团组织定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大会选举赵世炎为书记,周恩来为宣传委员,李维汉为组织委员,三人组成了中央执行委员。

      1923年2月,旅欧“少共”改名“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选举执行委员会委员5人,刘伯坚、王凌汉、袁子贞3人为候补委员,周恩来为书记。尹宽、汪泽楷、肖扑生、任桌宣分别负责:“共产主义研究会”、“学生运动委员会”、“华工运动委员会”及“出版运动委员会”。

      旅欧共产主义组织成立后,为了适应理论战线斗争的需要,1922年8月创办《少年》月刊,至1923年12月共出版了13期。国内外均有代售处。1924年2月,《少年》改为《赤光》。为半月刊16开本,至1925年出至第33期。目前收集到最晚一期为第55期,出版于1930年3月。张申富、周恩来、赵世炎、张伯坚、尹宽、李富春、邓小平、傅钟、李大章等人先后参与了该刊物的编辑发行、刻印撰稿等工作。当时为赞其工作认真,油印效果极佳的邓小平,人们给了他一个“油印博士”的雅号。

      《少年》刊物的出版主要是针对留法勤工俭学生中的无政府主义出版物《工余》杂志和基督教的《青年会星期报》。另外是为第三国际和国内共产党解释战略,传播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共产主义原理,阐明旅欧党团组织的性质和作用及建党建国的重要方针政策。周恩来在少年刊物二期的《共产主义与中国》一文指出:“资本主义的祸根在私有制,私有制不除,一切改革都归无效。中国除实行共产主义外,实无法可解”。在《西欧的赤况》一文中写到;“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得手段则当因时制宜。”同时还发表了《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对无政府主义在留法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造成的恶劣影响展开了公开论战和针锋相对的斗争。

      李慰农在《共产主义革命将怎样在中国实行?》一文中指出:“目的是在打破私有财产制度,使一切生产关系准诸社会的需要”。“无产阶级决不能不有充分准备,一方面要夺取政权,一方面是不离弃群众,必须在工人阶级中作组织宣传工作,必得将所有工人,一起搁在我们指挥之下”;“要团结农工、佃户、贫民去反抗大地主和财东,……..也是中国共产党当前的重要工作”。

      赵世炎在《一个无政府党人和一个共产党人的谈话》。一文章中指出:“无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其实就是社会革命,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而无政府主义所谓的政治运动是争取工人群众局部,暂时的利益,反对社会革命,他们不了解也不愿意实行社会的根本变革以使工人阶级完全、彻底地改变他们的命运和地位”。

      《少年》改为《赤光》刊物后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方法综合、条理各种事实,来证明我党方针、路线的正确无误”。《少年》、《赤光》刊物的发行,深刻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和反动军阀的黑暗统治,阐述了民主革命的必要与可能,宣传了我党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论述了我党统一战线的方法和策略。

      从刊物的封面插图中,即刻想象出他是一个即欲腾飞的英俊少年,赤身裸体、无牵无挂、手持号角、高擎旗帜背靠光芒四射的赤光,足踏时代的历史车轮欲于腾飞,似乎形象的体现出我旅欧中共党团组织的精神风貌和与众不凡的革命斗志。他们为寻求我中华民族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异国他乡的西方国土上,悟到了真谛,加入到共产主义战士的行列。正是这些处在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有志之士,在他们执意追求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下,在经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工学实践和斗争锤炼的革命经验,脱颖而出,成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人民命运的栋梁之材。

      1923年6月16日,旅欧共青团80余人以个人的名义加入了国民党。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建立和发展了革命统一战线。无情的批判了国家主义派的丑恶嘴脸和们反动的阶级本质。该刊物办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文章短小精悍,切中实弊,发行范围广泛,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深受留法勤工俭学生和旅欧华人的欢迎,曾被盛赞为“我奋斗的先锋,我们旅法华人的明星”。

      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业绩

      在我国对外留学的历史长河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虽是短暂的一瞬间,但他对我中华民族繁荣发展,尤其是在近代史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初抱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良好愿望,埋头攻读、学有专长。并以显赫的成绩将西方的先进文化、科学、专业技术带进国内,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为世人所瞩目的是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干部人才,并成为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

      历史上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就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发展史。作为东方的学子,神州的精英,我们炎黄子孙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五前年来的 文明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岂能容忍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夺、欺凌和侮辱。而在我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但从被侵略和被屈辱的那一天起,中国人就明白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是带领中国人民站立起来的中流砥柱,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带领我国各族人民从耻辱走向自尊,只有自信、自强才有出路,才能挺起腰杆,才能扬眉吐气地和世界各族人民站在统一水平线上,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艰难走向胜利,从贫困走向富强。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这段历史,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国教育史上,堪为楷模、功绩卓著、道路辉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革命政治家的摇篮、是培养科学、教育、实业技术人才的先锋, 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先行者,是海外赤子报效祖国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

        作者:保定市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研究会 安义信会长

      注1:本文是2008年5月,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原馆长、研究会会长安义信先生,在广东珠海市举办的“留学与中国社会发展”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