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史记

市阁凌霄——古城保定大慈阁

时间:
2024-04-26 11:25:01
发布者
admin

摘要: 市阁凌霄——古城保定大慈阁

市阁凌霄——古城保定大慈阁

吴蔚

      真觉禅寺(大慈阁)坐落在保定市古城区的中心,其主体建筑正殿阁楼(大慈阁)曾是保定市的最高建筑物,清朝诗人时来敏曾有诗赞曰:“不染菩提云处出,行慈般若市中悬”。据满城县抱阳山碑廊中北宋元丰三年(1080)《重修相公堂记》碑文记载:重修相公堂(圣教院)时,真觉禅寺长老僧海信,讲经论僧海仙、僧海从、海隆、海永、海觉、海泉,管内僧正纯琼,寺主僧纯清,为相公堂重修捐资。由此得知,大慈阁的始建年代应该在北宋元丰三年(1080)以前,淳化三年(992)保州城建成以后。碑文还载保州城内鸿福院、永宁寺、崇严院、奉祗院,清苑魏村崇圣寺、温仁及南临水寿圣寺捐资人姓名。

      金贞祐元年(1213),蒙古军屠保州,该寺被毁。正大四年(1227),重建保州城,复建了崇严院、鸿福寺和真觉禅寺。由元代蔡国公张柔创建(始建于1227-1232年),原名大悲阁,为保定古八景之一,史称“市阁凌霄”,它坐北向南,由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倒座关帝庙组成。它的雄伟壮观可称:“高可数十丈,数十里外,遥望层阁丹碧若霞”。

      清顺治四年(1647)春,保定知府捐俸银并倡辖县捐资,重修大悲阁,翌年九月落成,重修了殿字、门庑、法堂、精舍,创建钟鼓二楼。殿宇雕栏耸翠,飞檐流丹,雄伟壮观。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皇帝曾二次到真觉禅寺(大悲阁、即大慈阁)进香:第一次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皇帝陪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三月十九日壬辰,驾至莲池书院,诣大悲阁拈香,是日,驻跸灵雨寺行宫”。第二次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四月初十日戊申,上诣灵雨寺拈香。是日,上诣大悲阁拈香。是日,仍驻跸保定府行宫”。嘉庆十六年(1811),帝西谒五台山,驻跸保定,复经丹绘。嘉庆帝到大慈阁进香,御笔题:“海藏法施”。

      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据寺内碑刻记载,历经寒暑,木石渐近凋零,砖瓦半多残缺,大悲阁东北之立柱复柁俱已糟朽,住持僧明法重修。明法5岁入庙,至此已40余年,不喜交游,士大夫皆乐与之相交,以其真也。他对寺院之颓败,心窃担忧,誓发愿重修。众议皆以工程浩大,所费资金众多,未敢轻动。明法则以至诚之心坚持己见,并认为保定屡兴重大工程,良工大匠迭出,其相度有方。于是在二月十一日兴工,至五月十一日,80天工成。经费所需皆出乎意料,全由明法出其数十年之积蓄,不烦募化之劳,不费周章之力,上不资依官府,下不籍乎商者。竣工后,殿宇益觉巍峨,佛像倍增壮丽。明法及其徒如晟、如望等立碑以志。

       如今,大慈阁位于保定市穿行楼北街43号北大街南端。大慈阁是保定历史上的八景之一,称“市阁凌霄”,“高可数百尺,数十里外,遥望层阁丹碧若霞”。现存的大慈阁是清乾隆年间遭受火灾后,多次重修的建筑。大慈阁是一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钟楼、鼓楼、大慈阁和阁后的关帝庙。山门座北向南,门前置石狮一对,门上嵌“真觉禅寺”横额。山门内檐及梁架上遗存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绘制的龙锦枋心,墨线小点金彩画痕迹。穿过山门,钟楼、鼓楼峭然对峙,二楼高度、造型相同,各通高10.08米,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两层。北面是耸立在4.6米高石基上的主体建筑——大慈阁。

      大慈阁通高25米,重檐三层,歇山式布瓦顶,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均施六抹格扇门。移目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神态安然。观音像为木雕,高5.5米,四十二支手臂持各种法器。室内东西两侧壁画为十八罗汉像及经变故事,为清末作品,已残破。二、三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阁内藻井、檩枋均绘旋子彩绘,四周做围廊,依栏鸟瞰,市井民宅历历在目。登上三层,凭窗极目,西部郎山隐隐诸峰,尽收眼底。前人赞美大慈阁的诗写有:“辽海依依见,尧山隐隐横”、“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做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等名句。

      大慈阁后的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原名“汉寿亭侯庙”,现存的关帝庙是1986年落地重修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歇山式建筑,前置卷棚,已改变了原来建筑的格局。大慈阁内尚存四通石碑,分别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五年(1648)、道光廿六年(1846)、民国三十一年(1942)修缮大慈阁的经过,是研究大慈阁的宝贵资料。

延伸阅读